
芙蓉花
來源產(chǎn)地
為錦葵科植物木芙蓉的花。
8-10月采摘初開放的花朵,曬干或烘干。
原產(chǎn)于我國湖南,現(xiàn)華東、中南、西南及遼寧、河北、陜西、臺灣等地有栽培。
別名拒霜花、片掌花、四面花、轉(zhuǎn)觀花、醉酒芙蓉、文官花、九頭花、七星花、富?;ā⑺祷?、山芙蓉、胡索花、旱芙蓉、三變花。
【原形態(tài)】
木芙蓉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2-5m。小枝、葉柄、花梗和花萼均密被星狀毛與直毛相混的細綿毛。葉互生;葉柄長5-20cm;托葉披針形,長6-8mm,常早落;葉寬卵形至卵圓形或心形,直徑10-15cm,常5-7裂,裂片三角形,先端漸尖,具鈍圓鋸齒,上面疏被星狀細毛和點,下面密披星狀細絨毛;主脈7-11條?;▎紊谥Χ巳~腋間,花梗長約5-8mm,近端具節(jié);小苞片8,線形,長10-16mm,寬約2mm,密被星狀綿毛,基部合生;萼鐘形;長2.5-3cm,裂片5,卵形,漸尖頭;花初開時白色或淡紅色,后變深紅色,直徑約8cm,花瓣近圓形,直徑4-5cm,外面被毛,基部具髯毛;雄蕊柱長2.5-3cm,無毛;花柱5,疏被毛。蒴果扁球形,直徑約2.5cm,被淡黃色剛毛和綿毛,果爿5。種子腎形,背面被長柔毛?;ㄆ?-10月。
性味功效
《全國中草藥匯編》
對于一切瘡癰腫毒、乳癰等癥,初起外用,能消腫止痛;已成者內(nèi)服,有排膿之功。有可治肺癰,單用鮮花一至二兩(干花減半),水煎,加冰糖五錢沖服,也可配合魚腥草同用。芙蓉花還能涼血清熱,可配蓮蓬殼,用治
《中華本草》
辛;微苦;涼。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排膿。主肺熱咳嗽;吐血;目赤腫痛;崩漏;白帶;腹瀉;腹痛;癰腫;瘡癤;毒蛇咬傷;水火燙傷;跌打損傷。
《中藥學(xué)》
微辛,平。
涼血解毒,消腫排膿。
用于疔瘡腫毒,乳癰及肺癰等癥。
本品有清熱解毒作用,對于一切瘡癰腫毒、乳癰等癥,初起外用,能消腫止痛;已成者內(nèi)服,有排膿之功。有可治肺癰,單用鮮花一至二兩(干花減半),水煎,加冰糖五錢沖服,也可配合魚腥草同用。
用于血熱崩漏。
芙蓉花還能涼血清熱,可配蓮蓬殼,用治血熱崩漏。此外,亦可用治水火燙傷,研末,用蜂蜜或麻油調(diào)服。
【附藥】
芙蓉葉:本品即木芙蓉的葉。性味苦微辛平。功能清熱解毒,排膿消腫。外治疔瘡、腫毒。鮮葉可搗爛外敷干葉研末,稱“玉露散”,用蜜水調(diào)涂于腫處。
【歸經(jīng)】
肺;心;肝經(jīng)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鮮品30-60g。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或搗敷。
【注意】
虛寒患者及孕婦禁服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