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蟲夏草是麥角菌科真菌冬蟲夏草菌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蟲幼蟲上的子座及幼蟲尸體的干燥復(fù)合體。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40-50毫米;根莖橫走,肉質(zhì),肥大,在節(jié)上生出纖維狀須根。莖直立,四稜形,具四槽,在稜及節(jié)上疏被倒向疏柔毛狀剛毛。莖葉長圓狀卵圓形、長4.5-8厘米,寬2.5-3厘米,先端鈍,基部淺心形或圓形,邊緣有整齊的粗大圓齒狀鋸齒,上面綠色,散布疏柔毛狀剛毛,下面較淡;
主沿脈上密被余部疏被疏柔毛狀剛毛,側(cè)脈約4對,上面不明顯,下面顯著,葉柄長1-4.5厘米,密被疏柔毛狀剛毛,腹平背凸;苞葉變小,最下一對苞葉與莖葉同形,較小,披針狀卵圓形,先端鈍,基部圓形,具短柄或近于無柄,上部苞葉微小,菱狀披針形,通常比萼短,邊緣波齒狀,無柄。
輪傘花序腋生,4-6花,遠離,組成長5-18厘米的穗狀花序;苞片少數(shù),線狀鉆形,微小,長不及0.5毫米,早落;花梗長約1毫米,被微柔毛。花萼倒圓錐形,細小,連齒長5.5毫米,外面密被微柔毛及具腺微柔毛,內(nèi)面無毛,10脈,明顯,次脈在花萼基部多少明顯,萼筒長4毫米,齒5,正三角形,等大,長1.5毫米,邊緣有具腺微柔毛,先端具胼胝尖頭。
花冠淡紫至紫藍色,亦有淡紅色,長約1.1厘米,冠筒長約7毫米,圓柱形,等粗,外面在上面被微柔毛余部無毛,內(nèi)面近基部1/3處有水平向微柔毛環(huán),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長圓狀卵圓形,長4毫米,寬2.5毫米,外面被微柔毛,內(nèi)面無毛,下唇水平開展,輪廓卵圓形,長5毫米,寬4毫米;
外面被微柔毛,內(nèi)面在中部散布微柔毛,3裂,中裂片最大,長卵圓形,寬1.5毫米,側(cè)裂片卵圓形,寬約1.5毫米。雄蕊4,前對稍長,均上升至上唇片之下,花絲絲狀,中部以下被微柔毛,花藥卵圓形,2室,室略叉開,其后極叉開。花柱絲狀,略超出雄蕊,先端相等2淺裂?;ūP杯狀。子房黑褐色,無毛?;ㄆ?-5月。
栽培技術(shù)
栽培條件
蟲草的人工馴化栽培主要是準備菌種和昆蟲兩個條件。
(1)菌種:蟲草的栽培首先要有優(yōu)良的純菌種,一是要早熟、高產(chǎn),主要目的是縮短生產(chǎn)周期,降低成本;二是要感染力強,要求菌種有較強的生命力,成活率達95%以上,能對昆蟲迅速感染,盡快得病死亡;三是適應(yīng)范圍廣,特別是對環(huán)境溫度變化和其他雜菌感染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2)昆蟲:主要利用蝙蝠蛾幼蟲作為冬蟲夏草的寄生,幼蟲必須是活的,個體大、肥胖的較好,數(shù)量多少根據(jù)自己的栽培而決定。一般每平方米需幼蟲1 kg、母種一支、細砂土50 kg。
(3)環(huán)境:蟲草的人工栽培無論海拔高低都可以,關(guān)鍵取決于溫度。冬蟲夏草是一種中、低溫型菌類,菌絲生長繁殖溫度是5-32℃,最適宜溫度是12-18℃,菌核和子座形成以10-25℃為宜。
(4)栽培季節(jié):利用自然氣溫一年可栽培兩季,即春季3-5月,秋季9-11月。若在室內(nèi)人工控溫,一年四季均可栽培,而且可縮短生長期。
栽培方法
蟲草的栽培方式很多,可進行室內(nèi)外瓶栽、箱栽、床栽、露地栽培等方式。在栽培前都必須先培養(yǎng)菌蟲,使昆蟲在入土之前感染上帶病毒性的菌液,到入土?xí)r已重病在身不會亂爬,有利于早死快出,生長均勻。
菌蟲培養(yǎng)方法是將已制好的液體菌種用噴霧器噴在幼蟲身上,見濕為止,每天噴2次,3天后這種受菌液侵害的幼蟲出現(xiàn)行動遲緩,處于昏迷狀態(tài),即可進行栽培。
瓶栽
適合于家庭栽培。將普通罐頭瓶洗凈后,在瓶內(nèi)先墊一層2.5-3cm的細砂土,土質(zhì)含水量為60%,然后將感染菌液的幼蟲放在上面,每瓶放兩只為宜,要求兩只幼蟲不要靠攏,腹面向下,上面再蓋3cm厚細砂土,稍壓平表面。為了保持濕潤,再用塑料薄膜封口,放入室內(nèi)外適宜的溫度下進行管理,避免陽光直射。
箱栽
也適合于家庭栽培,可利用大、小木箱,塑料盆進行栽培。木箱底部和四周要有塑料薄膜,防止水分散失,先將細砂土鋪5-7cm厚,再均勻地放入菌蟲,蟲之間相隔2-3cm,上面再蓋3-5cm厚砂土,表面用塑料薄膜保濕。為了節(jié)約場地,還可將木箱重疊起來。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