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側(cè)金盞花播種繁殖及病蟲害防治栽培技術(shù)
地塊選擇
選擇地勢平坦、土質(zhì)肥沃、有澆水條件的地塊,土壤要求土質(zhì)酸堿度pH值7 ~ 8、有機質(zhì)含量大于2%,前一年噴過封閉除草劑的地塊不宜種植。
第一次種植的新大棚最好用50 ~ 100kg 生石灰或噴生石灰水消毒,重茬種植的大棚,播種前15 ~ 20 天需要撒施生石灰或噴石灰水,每個棚200kg 左右,密閉大棚消毒7 ~ 10 天,然后敞開大棚晾曬7 天左右,待土壤消毒后整壟溝、看濕度播種。蓋土厚度1cm 左右。
整地施肥
所選地塊用發(fā)酵好的農(nóng)家肥作底肥,每畝2000 ~ 4000kg,復(fù)合肥或三元素復(fù)合肥15 ~ 20kg,或硫酸鉀和硫酸二銨混合肥,或用氮∶磷∶鉀=10∶10∶20 的高鉀復(fù)合肥,均勻撒施旋耕耙平。
種植模式
采用小苗床,根據(jù)地塊可每苗床3 ~ 4 行,行距30 ~ 50cm。株距5 ~ 7cm,密度約每平方米30 ~ 50 株。
播種要求
10 月中下旬,在大棚內(nèi)播種。采取淺溝點播或耬播兩種方式,播前要在溝內(nèi)施3% 的米爾顆?;?.5% 的阿維菌素顆粒劑,每畝4 袋,每袋1kg,防治地老虎、金針蟲、根結(jié)線蟲等地下害蟲,撒施五氯硝基苯防治土壤病害,每畝6 袋(350 克/ 袋)。播種深度1cm 為宜,播種后壓實,噴灑水濕透,要求在出苗前保持土壤的濕度,苗床不能有積水或出現(xiàn)澇地等現(xiàn)象。苗出齊后根據(jù)天氣保持大棚溫度在10℃~ 25℃。
田間管理
出苗期及幼苗期的40 ~ 50 天,幼苗易受干旱影響,特別在出苗期30 天,土壤要保持濕潤,以保證出苗整齊,及時補充水分。側(cè)金盞花前期生長緩慢,主要采用人工除草法,抽薹以前要除干凈,否則影響生長。澆水要選擇晴天,早晚澆水為宜,避開高溫時間,但濕度不能太大,防止植株病害發(fā)生。適宜生長溫度為25℃左右,避免高溫、高濕。在生長期內(nèi),晴天應(yīng)及時放風(fēng),把濕度控制在70% 以下。在采花期間要及時追葉面肥,如磷酸二氫鉀、金葉豐、壯得豐等。使用硝酸鈣、沖施動力等沖施肥。追施三元素復(fù)合肥或有機肥。
病蟲害防治
黃化病、黑莖病是側(cè)金盞花的主要病害。發(fā)病后最底層葉變黃,莖基部變黑、腐爛??捎?9% 惡霉靈粉劑或3% 的甲霜,惡霉靈水劑與天達(dá)2116混合,在第一對真葉時噴霧預(yù)防,每隔10 ~ 15 天噴1 次。發(fā)病初期,用70%的甲基托布津800 ~ 1000 倍液灌根,每隔7 天灌1 次,連續(xù)2 ~ 3 次。黑莖病可噴施25% 的咪鮮胺乳油與多菌靈混用或25% 的阿米西達(dá)懸浮液1500 倍液,每次噴藥間期10 天,連續(xù)3 次即可。在生長中后期噴施葉面肥和殺菌劑,間隔7 天,連噴3 次。蟲害主要是蚜蟲,在4 ~ 5 月份發(fā)生,可用吡蟲啉和多威混合防治。
采 收
花朵長成商品花后,要及時采摘,否則花瓣會自動脫落,以2 ~ 3 天1次為宜。采摘時,隨溫度升高,可在棚上用遮陽網(wǎng)、噴泥漿或用舊塑料等方式遮陽,控制溫度大棚溫度不超過30℃。采摘時花柄控制在1cm 左右以下,要無露水、無雜質(zhì)、無霉變的花,不能過夜。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