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榆葉梅(小桃紅)的鑒賞與栽培養(yǎng)護
花木君
《塞上即目俚言十首》(其三)
【清】繆烜
杏花枝接榆,花簇如郁李。
佳名榆葉梅,簪滿村中姊。
這是清朝咸豐年間人繆烜寫的一首關(guān)于榆葉梅的詩詞,詩詞淺顯,然而這是較早描寫榆葉梅的詩詞,說明是將杏花嫁接在榆樹上,花色粉紅,團花錦簇,猶如郁李。事實上詩人可能有所誤解,榆葉梅并非如此嫁接而來。
榆葉梅(學(xué)名:Amygdalustriloba),又名小桃紅、榆梅、榆葉鸞枝等,為薔薇科、桃屬落葉(半常綠)灌木。高2-3米;枝條開展,具多數(shù)短小枝;小枝灰色,一年生枝灰褐色,無毛或幼時微被短柔毛;短枝上的葉常簇生,一年生枝上的葉互生;葉片寬橢圓形至倒卵形;花1-2朵,先于葉開放;萼筒寬鐘形,萼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無毛,近先端疏生小鋸齒;花瓣近圓形或?qū)挼孤研?,先端圓鈍,有時微凹,粉紅色;果實近球形,頂端具短小尖頭,紅色,外被短柔毛;果肉薄,成熟時開裂;核近球形,具厚硬殼,兩側(cè)幾不壓扁,頂端圓鈍,表面具不整齊的網(wǎng)紋?;ㄆ?-5月,果期5-7月。
榆葉梅是北方特有樹種,原產(chǎn)中國北部,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現(xiàn)在全國各地幾乎都有分布。主要培育繁殖基地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山東、江西、江蘇、浙江等省區(qū)。
榆葉梅原種為實生種,并非園藝品種,也就是說,開首詩詞的作者以為是桃花嫁接在榆樹上而來,這是對植物了解不多的原因,況且榆科和薔薇科親和力不強,很難成活并且變?yōu)樾缕贩N。
榆葉梅由于葉片像榆樹葉,花朵酷似梅花而得名。在我國有幾百年的栽培歷史,雖然時間不長,然而卻受到人們青睞和關(guān)注。原因是北方早春花卉較少,并且古人欣賞梅花,遺憾的是梅花大多生長在長江流域,北方較難成活,而榆葉梅,即有梅花的花形,又有桃花的粉艷花色,葉片又如榆葉,青綠可人,再加上極為耐寒,因而從東北移栽到北京后,立刻受到人們青睞,幾百年來經(jīng)過不斷培育選種,如今品種多達幾十種。
榆葉梅現(xiàn)在有很多省份都在培育繁殖,常見品種有單瓣榆葉梅(花朵較小,顏色粉紅或粉白色,接近野生原始種。)、半重瓣榆葉梅(花朵粉紅色,花萼5?10片,花瓣10片左右。)、截葉榆葉梅(葉近三角狀,花粉紅色,耐寒力強。)、重瓣榆葉梅(花是粉紅色,花期較晚。)、鸞枝榆葉梅(小枝、葉柄均為紫紅色,花萼10片,5片呈三角形,5片呈披針形,花朵比較小,顏色為粉紅色,或是稍帶紫色,花期較早。)等,其中以重瓣和鸞枝榆葉梅栽培最多。
榆葉梅枝葉茂密,先花后葉,花朵繁茂,花色嬌嫩,粉紅鮮艷,遠(yuǎn)望去猶如彩霞,云蒸霞蔚,在園林上經(jīng)常把榆葉梅和連翹、迎春等搭配種植,盛開時紅黃相映更顯春意盎然,有的將榆葉梅栽植于山石之間,相互襯托,相得益彰,具有很好的視覺沖擊力。
榆葉梅的繁殖有多種方式,常采取嫁接、播種、分株、壓條等繁殖,而嫁接繁殖,多采用桃樹、杏樹、李樹等薔薇科親和力較強的樹種作為砧木。
榆葉梅適應(yīng)性強,耐貧瘠,對土壤要求不嚴(yán),在疏松肥沃的砂質(zhì)土壤和腐殖較多的微酸性土壤中生長良好,可耐輕度鹽堿土,以通氣良好的中性土壤生長最佳。然而榆葉梅不耐積水,因此土壤忌排水不良的粘性土。
榆葉梅喜濕潤環(huán)境,也較耐干旱。地栽基本上不需要過多管理就可以正常生長,盆栽澆水原則“不干不澆,澆則澆透”,夏季增加澆水頻率,冬季減少澆水次數(shù),以偏干為主,另外盆栽要注意防寒保溫,避免凍害,地栽則可正常越冬。
榆葉梅喜肥,地栽定植時可施用幾鍬腐熟的牛馬糞做底肥,盆栽則在土壤中拌入骨粉、餅渣或雞糞等動物糞便作為基肥,每年春季花落后,夏季花芽分化期,入冬前再追一次肥,可用餅肥水或者磷鉀肥追肥,非常有利于植株花后的生長,可使植株生長旺盛,枝繁葉茂。
榆葉梅在園林中最常用的樹形是“自然開心形”,在制作盆栽盆景時,采取從幼苗蟠扎造型,也可在田野采掘古樸樁材制作盆景,榆葉梅適宜斜干式、臥干式、垂枝式等盆景造型。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