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名
粉樺
科屬
樺木科、樺木屬
形態(tài)特征
落葉喬木,高可達27米;樹皮灰白色,成層剝裂;枝條暗灰色或暗褐色,無毛。葉厚紙質(zhì),三角狀卵形,三角狀菱形,三角形,少有菱狀卵形和寬卵形,長3—9厘米,寬2—7.5厘米,頂端銳尖、漸尖至尾狀漸尖,基部截形,邊緣具重鋸齒,有時具缺刻狀重鋸齒或單齒,上面于幼時疏被毛和腺點,成熟后無毛無腺點,下面無毛。果序單生,圓柱形或矩圓狀圓柱形,通常下垂,長2—5厘米,直徑6—14毫米;小堅果狹矩圓形、矩圓形或卵形,長1.5—3毫米,寬約1—1.5毫米,背面疏被短柔毛?;ㄆ?—6月,果期8月。
地域分布
產(chǎn)于中國東北、華北、河南、陜西、寧夏、甘肅、青海、四川、云南、西藏東南部等地。
生長習性
喜光,不耐蔭,耐嚴寒。對土壤適應性強,喜酸性土,沼澤地、干燥陽坡及濕潤陰坡都能生長。深根性、耐瘠薄,常與紅松、落葉松、山楊、蒙古櫟混生或成純林。天然更新良好,生長較快,萌芽強,壽命較短。
園林價值
白樺枝葉扶疏,姿態(tài)優(yōu)美,尤其是樹干修直,潔白雅致,十分引人注目。孤植、叢植于庭園、公園之草坪、池畔、湖濱或列植于道旁均頗美觀。若在山地或丘陵坡地成片栽植,可組成美麗的風景林。
經(jīng)濟價值:
因其木材致密, 可供一般建筑及制作器具之用,可用作膠合板、細木工、家具、單板、防止線軸、鞋楦、車輛、運動器材、樂器、造紙原料等。樹皮可提取栲膠、樺皮油,葉可作染料。白樺皮在民間常用以編制日用器具。
藥用價值
樺樹的樹皮可入藥。清熱利濕,祛痰止咳,解毒消腫。用于風熱咳喘,痢疾,泄瀉,黃疸,水腫,咳嗽,乳癰,癤腫,癢疹,燒、燙傷等。
植物文化
樺樹皮文化在中國北方狩獵民族中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黑龍江省白金寶原始遺址中,出土了一件仿樺樹皮陶罐,據(jù)C14測定距今有3千年的歷史,在陳巴爾虎完工墓地鮮卑古墓中也有樺樹皮器皿具出土,證明了樺樹皮文化分布的廣大的地域性。生活在北方的古代民族如鮮卑、契丹、女真等,現(xiàn)代民族如滿族、鄂溫克、錫伯族、赫哲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蒙古民族等都有過使用樺樹皮制作各種器具的歷史。樺樹皮器皿在我國器皿造型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鄂溫克族所制的樺樹皮器皿有碗、盆、火柴盒、水桶、針線盒、筷子盒、樺樹皮簍、樺樹皮船及撮羅子等。其形大小各異,裝飾風格獨特,裝飾紋樣有幾何紋、動物紋、花草紋等多種。形成獨具風采的裝飾帶和適合紋樣,顯得花紋繁密,意曲甚佳。
標簽: